计算机网络和操作系统
计算机网络相关视频:网络短视频合集 ,
计算机网络性能指标
常用的计算机网络性能指标:速率(Speed),带宽(Bandwidth),吞吐量(Throughput),时延(Latency),往返时间(Round-Trip Time, RTT),利用率(Utilization),丢包率(Packet Loss)
速率(Speed)
在网络通信领域,速率(Speed) 指的是数据在传输介质上每秒钟可以传输的最大信息量。也常被称为比特率(Bit Rate)或数据率(Data Rate)
速率通常用 每秒比特数(bps, bits per second) 来表示,但随着技术的发展,现在的网络速度往往远超bps,因此更常见的单位包括Kbps(千比特每秒)、Mbps(兆比特每秒)、Gbps(吉比特每秒)等。以下是这些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:
- 1 Kbps (Kilobits per second) = 1,000 bps
- 1 Mbps (Megabits per second) = 1,000 Kbps = 1,000,000 bps
- 1 Gbps (Gigabits per second) = 1,000 Mbps = 1,000,000 Kbps = 1,000,000,000 bps
- 1 Tbps (Terabits per second) = 1,000 Gbps = 1,000,000 Mbps = 1,000,000,000 Kbps = 1,000,000,000,000 bps
速率与数据量单位的区别
速率(比特率)则用于描述数据传输的速度,而bit、Byte、KB、MB、GB、TB
这些单位用来表示数据量:
bit(比特):这是最小的数据计量单位,代表二进制系统中的一个位(0 或 1)。在网络速度中,我们通常谈论的是每秒多少比特(bps),例如
1 Mbps
表示每秒传输一百万个比特。Byte(字节):
1 Byte
等于8 bits
。当我们讨论存储容量或者文件大小时,通常使用Byte
或其更大的单位如KB、MB
等。但在提到网络速率时,更常见的是用bit
而不是Byte
,因此要注意区分。例如,1 MBps
(每秒兆字节) 和1 Mbps
(每秒兆比特) 是不同的,前者比后者快8倍。KB(千字节)、MB(兆字节)、GB(吉字节)、TB(太字节):
- 1 KB = 1024 Bytes
- 1 MB = 1024 KB = 1,048,576 Bytes
- 1 GB = 1024 MB = 1,073,741,824 Bytes
- 1 TB = 1024 GB = 1,099,511,627,776 Bytes
在网络速率上下文中,这些单位通常用来表示数据量而不是传输速度。
- 速率(比特率/数据率):描述数据传输速度,常用单位包括 bps(bit per second)、Kbps、Mbps、Gbps 等。
- 数据量单位:描述数据的大小,常用单位有 Byte、KB、MB、GB、TB 等,其中 1 Byte = 8 bits。
当涉及到文件传输时,用户可能会更关注字节(Byte)而非比特(bit),需要注意的是1 Byte = 8 bits。因此,如果一个网络广告声称提供100 Mbps的速度,这意味着理论上每秒最多可以传输12.5 MB的数据(忽略协议开销和其他因素)。
带宽和吞吐量
带宽(Bandwidth) 反映了网络 理论上能够达到的最大传输能力,而不是实际传输的数据量。
定义:带宽是指在网络通信中,特定时间段内可以传输的数据总量。它可以被理解为管道的宽度——越宽的管道可以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更多的水,同样地,更高的带宽允许更多数据在同一时间内传输。
单位:带宽通常用 bps (bit per second) 表示,但在现代网络中,由于速度较快,常用 Kbps (Kilobits per second), Mbps (Megabits per second), Gbps (Gigabits per second) 等更大单位表示。
- 1 Kbps = 1,000 bps
- 1 Mbps = 1,000 Kbps = 1,000,000 bps
- 1 Gbps = 1,000 Mbps = 1,000,000 Kbps = 1,000,000,000 bps
吞吐量(Throughput):指 实际在网络上传输的数据量,受多种因素影响,如网络拥塞、硬件性能限制等。因此,吞吐量往往低于带宽值。
时延和往返时间
Latency(时延) 是指数据从源端传输到目的端所花费的总时间。它是衡量网络响应速度的重要指标,通常以毫秒(ms)为单位。
Latency 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:
传输时延(Transmission Delay): 数据从发送端发送到链路上所需的时间。
- 计算公式:
传输时延 = 数据大小 / 带宽
。 - 例如:发送一个 1MB 的文件,带宽为 1Mbps,传输时延为
(1 * 8) / 1 = 8 秒
。
- 计算公式:
传播时延(Propagation Delay): 数据在链路上从发送端传播到接收端所需的时间。
- 计算公式:
传播时延 = 距离 / 传播速度
。 - 传播速度取决于介质,通常在光纤中为光速的 2/3(约 200,000 km/s)。
- 计算公式:
处理时延(Processing Delay): 路由器或交换机处理数据包(如检查首部、查找路由)所需的时间。
排队时延(Queuing Delay): 数据包在路由器的缓冲区中等待处理的时间。取决于网络拥塞程度。
Latency 的影响因素:
- 物理距离:距离越远,传播时延越大。
- 网络拥塞:排队时延会增加。
- 带宽:带宽越高,传输时延越低。
- 设备性能:路由器和交换机的处理能力。
RTT(Round-Trip Time,往返时间) 是指数据从源端发送到目的端,再从目的端返回源端所需的总时间。它通常用于衡量双向通信的延迟。
RTT 包括以下部分:
- 数据从源端到目的端的单向时延(Latency)。
- 数据从目的端返回源端的单向时延(Latency)。
- 目的端的处理时间(如果目的端需要处理数据并返回响应)。
Latency 和 RTT 的区别
特性 | Latency(时延) | RTT(往返时间) |
---|---|---|
定义 | 数据从源端到目的端的时间 | 数据从源端到目的端再返回源端的时间 |
方向 | 单向 | 双向 |
包含内容 | 传输时延、传播时延、处理时延、排队时延 | 两次 Latency + 目的端处理时间 |
典型应用 | 衡量网络响应速度 | 衡量双向通信的延迟(如 TCP 连接) |
示例 | Ping 测试中的单向延迟 | Ping 测试中的往返时间 |
- Latency 是单向时延,衡量数据从源端到目的端的时间。
- RTT 是往返时间,衡量数据从源端到目的端再返回源端的时间。
- Latency 是 RTT 的一部分,RTT 通常大于两倍的 Latency。
- 通过优化网络路径、减少拥塞和提高带宽,可以降低 Latency 和 RTT,从而提升网络性能。
利用率和丢包率
利用率(Utilization) 是指网络资源(如带宽、链路、设备等)的使用效率,通常以百分比表示。它反映了网络资源的繁忙程度。利用率的类型:
链路利用率(Link Utilization): 指某条链路的使用效率。
- 计算公式:
链路利用率 = (实际使用带宽 / 总带宽) * 100%
。 - 例如:一条 1Gbps 的链路,实际传输数据的速度为 500Mbps,则链路利用率为 50%。
- 计算公式:
设备利用率(Device Utilization): 指网络设备(如路由器、交换机)的处理能力使用效率。
- 计算公式:
设备利用率 = (实际处理量 / 最大处理能力) * 100%
。 - 例如:路由器的 CPU 使用率为 70%,表示其处理能力的使用率为 70%。
- 计算公式:
网络利用率(Network Utilization): 指整个网络的使用效率,通常通过链路利用率和设备利用率的综合来衡量。
利用率的影响
- 低利用率: 资源浪费,网络性能未得到充分利用。可能表示网络设计过度冗余。
- 高利用率: 资源紧张,可能导致网络拥塞、延迟增加或丢包,通常建议链路利用率不超过 70%,以避免性能下降。
丢包率(Packet Loss) 是指在网络传输过程中丢失的数据包占总发送数据包的比例,通常以百分比表示。它是衡量网络可靠性的重要指标。
丢包的原因:
- 网络拥塞: 当网络流量超过链路或设备的处理能力时,路由器或交换机的缓冲区会溢出,导致丢包。
- 硬件故障: 网络设备(如路由器、交换机、网卡)故障可能导致丢包。
- 传输错误: 由于噪声、干扰或信号衰减,数据包在传输过程中可能损坏,被接收端丢弃。
- 配置问题: 错误的网络配置(如 MTU 设置不当)可能导致丢包。
丢包率的计算 :丢包率 = (丢失的数据包数 / 总发送的数据包数) * 100%
。例如:发送 1,000 个数据包,丢失 20 个,则丢包率为 2%。
丢包率的影响:
- TCP 性能下降: TCP 协议会通过重传丢失的数据包来保证可靠性,丢包会导致重传,增加延迟并降低吞吐量。
- 实时应用质量下降: 对于 VoIP、视频会议等实时应用,丢包会导致语音或视频卡顿、失真。
- 用户体验变差: 高丢包率会导致网页加载缓慢、文件传输失败等问题。
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
OSI(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)模型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(ISO)提出的一个理论模型,用于标准化计算机网络通信。它将网络通信过程分为 7 层,每一层都有特定的功能和协议。

TCP/IP 模型是实际应用中广泛使用的网络体系结构,它将网络通信过程分为 4 层。
层级 | 名称 | 主要功能 | 常见协议/设备 |
---|---|---|---|
7 | 应用层(Application) | 提供网络服务接口,直接与用户交互 | HTTP、HTTPS、FTP、SMTP、POP3、IMAP、DNS、Telnet、SSH |
6 | 表示层(Presentation) | 数据格式转换、加密解密、压缩解压 | SSL/TLS |
5 | 会话层(Session) | 负责会话建立、管理和终止 | NetBIOS、RPC、PPTP、SIP |
4 | 传输层(Transport) | 端到端通信、流量控制、可靠传输 | TCP、UDP、SCTP、QUIC |
3 | 网络层(Network) | 路由选择、IP寻址、流量控制 | IP、ICMP、ARP、RARP、OSPF、BGP、RIP |
2 | 数据链路层(Data Link) | 物理寻址(MAC)、差错检测 | 以太网(Ethernet)、PPP、HDLC、STP、VLAN、MAC 地址 |
1 | 物理层(Physical) | 比特传输、定义物理接口 | 光纤、双绞线、电缆、Wi-Fi、5G、蓝牙 |
- 应用层、表示层、会话层 主要面向用户应用,负责数据处理和交互。
- 传输层 确保端到端的可靠通信,TCP 提供可靠传输,UDP 适用于实时应用。
- 网络层 负责数据包的寻址和路由,路由器在这一层工作。
- 数据链路层 解决局域网通信,MAC 地址、交换机属于该层。
- 物理层 关注数据如何通过物理介质传输,如光纤、电缆、无线信号。
网络接口层(Network Interface Layer):对应于OSI模型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,负责处理硬件细节和物理传输。
互联网层(Internet Layer):类似于OSI的网络层,主要任务是寻址和路由选择,核心协议为IP协议。
传输层(Transport Layer):与OSI模型中的同名层相似,负责端到端的通信,支持TCP和UDP两种主要协议。
应用层(Application Layer):涵盖了OSI模型中的会话层、表示层和应用层的功能,包含了众多协议如HTTP、FTP、DNS等,用于支持各种网络应用。